学术文化

 思政育人 
 学术文化 
 奖助评优 
学术文化
“我为师生办实事”实践活动之“乐学有你”第十期博士生学术沙龙顺利举办
2021/06/17      浏览:

6月16日下午,第十期博士生学术沙龙——“翻译的多维视角”在教学楼E214如期举行。本次沙龙特邀梁真惠教授作为点评专家参加会议,我校2020级博士生苏俊安、任晏言、罗臻、胡志国进行了现场汇报。

   

苏俊安以“另一双眼看唐诗——认知与唐诗英译的思考”为题,他试图采用翻译研究的认知语言学路径,以识解这一概念为基础,将孙大雨先生英译唐诗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基于识解理论考察唐诗英译中的识解转换现象,进而探讨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识解转换模式与制约因素,即语境、译者认知能力、现实特征和其他规约等。

任晏言围绕“‘弼马温’英译及其他”这一题目,对《西游记》中“弼马温”和“磨刀水”的不同英译版本进行了分析,强调了文学形式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她认为,文学形式不仅是内容的载体,还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和主题价值。为保持其文学性,可感知的语言变异形式应在文学翻译中得到最大化保留。对此,梁教授表示,该选题从具体案例切入文学性的探讨,直指文学不同于非文学的本质,以小见大,极具新意。

罗臻基于“俄汉翻译中的减译”做了汇报。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论述减译的概念,二是概括了国内外对减译的先行研究,三是结合实践对减译进行具体分析。梁教授认为该研究对减译进行了十分详细的梳理与概括,理论和实践之间也做了较好的结合。

胡志国以“英汉翻译中的底本校勘”为题进行了汇报。他在胡适关于主观和客观校勘的分类基础上,将底本校勘的触发类型分为有疑而校和无疑而校,而翻译中的校勘主要是有疑而校。他借用陈垣的校勘方法探讨英汉翻译底本的校勘,举例说明他校法、理校法和本校法的运用,最后分类介绍了底本错误的处理方法。底本校勘是准确地传达原文意思、实现作者意图的重要过程,梁教授肯定了该研究对翻译实践的启发意义,并对底本错误的处理方法提出了建议。

 

(文:金晖、王欢;图:宋璐;审核:张淼) 

 

网站声明:转载或引用本文,须注明本文出处,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