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始于选题,选题就是选择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论文写作‘洋八股’规范”的首要步骤是选题,选题有三大标准。
选题标准之一:选题必须是“真问题”。
选题标准之二:选题必须是“好问题”。
选题标准之二:选题必须是“专业问题”。
选题标准之一:选题必须是“真问题”。
“真问题”必须符合逻辑和事实。劳凯生提出区别真假问题的几条经验:“我给真问题下了个定义: 任何一个真问题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逻辑上能自洽;第二,实践中能举证。凡是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就是真问题,缺少任何一个条件则是假问题。所谓逻辑上能自洽,就是指能成一家之言,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这是很高的标准,它要求立论要公允,材料要翔实,理论不能有破绽,逻辑不能有错误。而所谓实践中能举证,就是说在生活中可以找到例证,是一个有意义的问题,而不是天方夜谭,不是谎言谬见。”
选题标准之二:选题必须是“好问题”。
彭玉生指出:“问题是一项研究的灵魂。”
“一个好问题往往比正确的答案更加重要。”如何确定“好问题”?他提出四个评判原则:
1.具体。经验问题应该明确而具体,切忌空泛,以小见大远胜于虎头蛇尾。
2.集中。专注于一个研究问题,或者彼此相关的一组问题。当一篇文章问多个问题时,这些问题应该围绕同一个理论轴心,而不是同一个现象或事物。
3.原创性。原创诚然可贵,却是真金难求。研究新现象往往能提出新问题,但新现象本身的独特或罕见性未必是创新。用新资料研究老问题尽管有价值但绝不是创新,而对一些老话题或普通现象以崭新的视角提出研究问题则可能具有独创性。
4. 意义。这一标准包括语义上的意义和理论意义。语义上有意义的基本要求是研究问题要符合逻辑、符合事实,不应是假问题。
学术研究特别强调理论意义,即理论缘由。每一个好的经验问题背后,都有一个理论问题。……判断理论意义不仅需要学者的理论功底,并且必须是学术界认可。定义重要概念、提出重要问题要比做回归分析困难得多。对大部分研究者而言,只能通过文献分析来证明自己的研究问题有理论意义。
选题标准之三:选题必须是“专业问题”。
何谓专业标准?即一个选题必须在该研究生所攻读的专业范畴之内,必须是本专业公认的研究问题。此标准如何确定?首先要以国务院学位委和教育部制定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为准;其次,要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和教育部为各个一级学科及下辖二级学科规定的“学科概况” 和 “学科研究范围” 为论文选题的唯一依据———这是学位论文不能逾越之规矩。通常而言, 硕士论文选题的专业标准较易把握,研究生只需要认真阅读国务院学位委和教育部有关文件即可。
一个既“真”又“好”且符合“专业标准”的论文选题往往有两个来源。首先,源自学术史。好的选题应该曾经是或者目前是学术界研究热点,产生重大影响,有继续研究的价值。研究生特别要关注相关学术领域“研究述评”类的文献,它们非常有价值。其次,好的选题应该源于社会实践且能够抽象为学术问题。这种抽象是学理性抽象,即可以运用某种学术理论来解读。一项社会实践若不能运用学术理论抽象之升华之,则无学术研究价值。
总而言之,好的论文首先好在选题,而差的论文其主要问题也往往出在选题。这里再强调一下,学术论文的选题必须是真问题,若不考虑专业标准只考虑问题标准,还必须遵循:事实原则、逻辑原则和学理原则。事实原则在许多时候近乎常识,譬如,常识告诉我们:围绕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而产生的种种“问题”绝不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而更有可能是:城镇的接纳能力不足和他们父母安居乐业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导致的种种问题。也就是说:针对这些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得好坏与否并不能解决围绕他们而产生的各种问题。因此,论文选题,“辑原则与事实原则密切关联,不符合事实和常理的所谓研究选题也一定不符合逻辑。
(本文选自:微信公众号“学术写作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