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部门介绍   研招信息  教学培养  学位管理  学科建设  研工之家  办事指南  留言板 
站内搜索:
 
  快速导航  
 
研究生导师
规章制度
院长信箱
 
  学术引导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引导 > 正文
【学位管理】研究生论文写作的思想创生——一种教育学的视角
2017/03/30      浏览:

摘要认为研究生的论文写作蕴涵着依次递进的三重意涵:一是独立思考,二是对某(些)问题的创见,三是对某(些)问题创见的系统论证。分析了当下研究生的论文写作呈现出的思想贫困现象,阐述了研究生论文写作中的路径,即坚守为己之学,习得论文结构;学会学术提问,孕育新颖观点;增强自省意识,倾心论文修改。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论文写作;思想

在当下的学业评价制度下,无论是课程学分的获得,还是学位证书的颁发,皆以研究生写作的论文为凭证。因此,论文写作对于研究生来说,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研究生的论文写作是一种思想的表达,没有思想表达的论文写作是毫无生命力的,注定被人遗忘或抛弃。那么,何谓思想?研究生论文写作的思想贫困有何表征?研究生论文写作如何创生思想?

一、何谓思想

作为有意识的存在,人本来就能“思”会“想”,而思想无非是人“思”与“想”的结果,是人通过“思”与“想”而获得的对某(些)问题的观点与看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并非某些人的专利,而是人人皆有的权利。即是说,人人皆可以有其思想,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观点和看法都可以称之为思想,因为凡是思想都是人独立思考所获得的对某(些)问题的创见,即思想既意味着人的独立思考,也意味着对某(些)问题的创见,还意味着这种创见经过了理论和事实的充分论证,三者缺一不可。

1.独立思考  

正常的人皆能思考,这种思考能力表现在人做事情之前就能在头脑中预演做事的过程,并事先在头脑中建构出一种事物的新形象,诚如马克思所言:“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之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1]而这里的“目的”显然是人思考的产物,是人的主观意图的体现。因此,人的伟大就在于人会思考,正如帕斯卡尔所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2]”。从这个意义上说,凡是人类的文化成果,皆是人独立思考的产物,是人精神力量外在展示的结果。

2.对某(些)问题的创见

人能思考,但人思考的结果并不能都称之为思想,因为凡是思想皆不是对某(些)问题的平庸之见,而是对某(些)问题的新颖创见,是对某(些)问题所形成的已有观点的“接着说”、“对着说”、“转着说”与“综着说”。具体而言,“接着说”是指对某(些)问题所形成的已有观点进行补充、扩展与深化;“对着说”是指对某(些)问题所形成的已有观点进行质疑、批判与商榷;“转着说”是指不直接反对、质疑对某(些)问题所形成的已有观点,而是转换审视某(些)问题的视角,换一个角度重新说;而“综着说”是指对某(些)问题所形成的已有观点进行概括、综合和提升。从过程上看,对某(些)问题的创见,其形成大致要经过三个环节:吸收、构思与表达。吸收是通过学习内化,将对某(些)问题所形成的已有观点转化为解决自己问题的营养;构思是将理解、消化的已有知识重新组合,建构成一种有意义的思想,也是将自己对某(些)问题所形成的独特观点进行的理性提升和逻辑序化;表达则是将自己对某(些)问题所形成的独特观点运用文字呈现出来,是“我手写我心”的文字外化的定型。

3.对创见的逻辑论证

创见作为一种对某(些)问题的新颖看法,要想获得他人的认同、接受与信服,则需要基于事实或理论进行逻辑论证。试想,逻辑混乱的前言不搭后语,人们连看都看不懂的“创见”,怎能让人认同、接受与信服?通常来看,对创见的逻辑论证至少有三种路径:一是归纳推理,二是演绎推理,三是归纳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即从观察许多个别的事物或现象到形成抽象的观点。演绎推理则恰好相反,是从抽象的命题到具体的事物或现象。但是由于归纳推理难以穷尽所有的个别事物或现象,而演绎推理则相对于大前提而难以创生新知,因此,为了弥补归纳和演绎推理的缺陷,人们把归纳与演绎推理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种新的“归纳演绎”推理。这种推理与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的主要区别是“假设”(未经检验或验证的假说)。因为在演绎推理中,大前提是不容置疑、不证自明的,根本没有需要证明的假设;而在归纳推理中,也是先概括、分析所观察的资料,再得出结论,同样没有假设。

二、研究生论文写作的思想贫困

研究生的论文写作不应是文字的堆积,而应是思想的表达,这是学界的常识。但由于长期的继承学习的浸染,有些研究生却逐渐习得了一种“无思”的学习习惯。倘若思想的表达是由言说话语与逻辑结构所组成,那么根据是否有自己的话语和逻辑结构,思想的表达则呈现为四种形态:一是“无自己的话语,且无逻辑结构”的“他言乱思”;二是“无自己的话语,有逻辑结构”的“他言重思”;三是“有自己的话语,而无逻辑结构”的“我言迷思”;四是“有自己的话语,且有逻辑结构”的“我言新思”。显然,除了“我言新思”外,“他言乱思”“他言重思”与“我言迷思”皆是思想贫困的表征。

1.“他言乱思”

研究生初写论文时,由于缺乏问题意识,不知学过的知识有何用处,于是往往感到无话可说或不知从何写起,于是就围绕某个主题找些相关材料,采用复制加粘贴的方式码出几千字,单看论文的段落似乎还通顺、连贯,但通读全文却发现各段落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实际上,这样的论文写作只是经研究生之手进行了组装与拼接,而无其思维的加工与重组,表现为不仅说着别人的话语,而且无逻辑结构,从而使论文写作呈现为“他言乱思”的状态。而“他言乱思”的症结在于“说着别人的话,且无逻辑结构”。实际上,论文是有自身的逻辑结构的,即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与为什么这样写等,皆是由论文的逻辑结构所决定的。通常来看,论文写作的内在结构是由“是什么”“为什么”与“如何做”等问题所构成的逻辑链,表现在标题上就是论述的主题贯穿于各小标题,且各小标题内容连贯、彼此呼应、工整对仗、浑然一体,其关系或并列、或递进,但切忌互相交叉、彼此包含、角度不一、参差不齐[3]。比如,有研究生在探讨《教师参与教育变革的研究》中,其标题是“一、教师抗拒教育变革的原因,二、教师参与变革的复杂性分析,三、真实领导者实施双向领导,促进教师的参与,四、构建教师参与变革的适宜方式” [1]。明眼人一看就知各标题之间不仅相互包含,如“教师抗拒教育变革的原因”就包含“教师参与变革的复杂性”,“真实领导者实施双向领导,促进教师的参与”就是“教师参与变革的适宜方式”之一,且各标题之间缺乏逻辑关联,不仅说着别人的话语,且无逻辑结构,让人读后只能是一头雾水。

2.“他言重思”

研究生经过多次论文写作的历练与煎熬,慢慢地体悟到论文写作的连字成篇需要内在的逻辑结构的支撑,于是写作时就会对论文提纲反复酝酿与精心构思,不再写到哪里算哪里,而是模仿、借鉴范文的逻辑结构为我所用。但由于缺乏对拟研究问题的独特立意和新颖观点,论文写作虽然逻辑结构合理、完整,但仍说不出自己的话语,而是重复他人的言说,其表现是整篇论文皆是基于他者的问题,言说着他者的话。这种论文写作就成了一种资料汇编,是将读者当作无知者而宣讲着已有的知识,充当着已有知识的传声筒,从而使论文写作成了“他言重思”。而“他言重思”的症结在于遗忘了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未能带着自己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从而让自己的大脑变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比如,有研究生写《论怀特海的教育节奏思想》,该文分四部分:一是怀特海生平简介,二是怀特海教育节奏思想内涵,三是怀特海教育节奏思想的现实意义,四是怀特海教育节奏思想对教学的启示。论者的意向也许是想借助怀特海的教育节奏思想,揭批当下教育无视学生心智发展的阶段特征,倡导根据学生心智发展的不同特点,讲授不同的课程。但论者在复述完“怀特海教育节奏思想内涵”后,在“怀特海教育节奏论的现实意义”和“怀特海教育节奏思想对教学的启示”时,却仍然停留在叙述怀特海教育节奏的有关阐述,既没有解释怀特海教育节奏思想是针对什么教育弊病提出的,也没有联系当下教育的现实弊端给予理论分析,从而使该论文成了读书记录,而不是自己思想的表达,没有了“我思”的踪迹,而蜕化为“他言重思”。

3.“我言迷思”

“他言重思”相比,“我言迷思”已具有了明确的观点创新意识,并试图用自己的创新观点选取、组织各种素材,但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却有意或无意地对一些反面的观点视而不见,把不利于自己的观点遮蔽起来,而只选取对自己的观点有利的材料,陶醉于自说自话而欣然自得,从而使我言要么自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要么含混不清、以偏概全。比如,有研究生阐述“诚信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一论点时,其论证依据是“诚信起源于生活、诚信存在于生活、诚信形成于生活、诚信服务于生活”。本论文哲理色彩浓厚,其阐述也不乏深刻、新颖之处。但即使“诚信是一种生活方式”能够成立,其反题“不诚信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样也能成立。倘若将上述论述的“诚信”依次置换成“不诚信”,同样能够成立,即“不诚信起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形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像这样从同一论据中能推断出截然相反论点的言说,是自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的。其实,阐述“诚信是一种生活方式”,其针对的问题并不是要揭示“诚信起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形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一论据,而是要阐明“诚信育成于生活之中”,而那些脱离生活的诚信教育无异于缘木求鱼、南辕北辙。论述“诚信是一种生活方式”就是要规避那种脱离生活的诚信教育,并通过教育生活的重建来培育学生的诚信品质。至于含混不清、以偏概全的言说,就更是遍布于论文的写作之中。比如,论证“现代诚信是一种契约诚信”,其论据之一就是“契约的订立和履行必须以一定的伦理道德品质为基础”,这样,就等于说“现代诚信也是一种伦理诚信”,那么,现代诚信到底是什么?契约与伦理之间有何关系?这些问题在研究生行文中略而不答,从而使整个论述有含混不清、以偏概全之嫌疑。

三、研究生论文写作的思想生成

研究生论文写作的思想贫困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有些研究生不仅自己浑然不知,而且陶醉于“他言乱思”“他言重思”与“我言迷思”之中,遗忘了思想是论文写作之生命,且这种思想要经得起推敲与质疑。季羡林先生曾说过:“没有创见,不要写文章,否则就是浪费纸张。”[4]真正好的论文写作无非是将自己对某(些)问题的创见表达出来,是作者对某(些)问题孕育的思想之逻辑表达。那么,研究生论文写作的思想生成之路在何方?

1.坚守为己之学,习得论文结构

在对待学业上,研究生至少存在着两种价值取向:一是“为人之学”,二是“为己之学”。“为人之学”只是把学业当作外在的要求,学习被视为一种苦役,唯恐逃之不及;而“为己之学”则把学业当作自我成长的内在需要,学习成了一种痛且快乐之享受。当下,有些研究生只是把论文写作当作学业的外在规定,而忽略了论文写作对自身学术生命成长的意义,从而使读研蜕化为外在功利、荣誉等的博取,遗忘了“为己之学”的读研对自身精神成长的根基意义,进而使论文写作在形式规范完美的背后隐藏着思想的贫困。实事求是地说,“为人之学”与“为己之学”既相互矛盾,也互为贯通,关键在于将学业的关注点放在哪里。那种简单地通过复制、粘贴而不动脑认真思考的论文写作,就只是将论文写作当作了换取学分、荣誉等的“敲门砖”。实际上,这种“作为”即使一时得逞,从长远看也得不偿失。因为此种“作为”往往让人习得一种投机取巧的恶习,使学术涵养自身高贵品质之功效消弭殆尽。而坚守为己之学就是将自己基于对真、善、美的追求而进行的思想创生放在首位,然后才是论文写作的“为人之学”,而不是相反。从这个意义上说,坚守为己之学的论文写作就是全身心投入其中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辩与笃行,也是殚精竭虑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的思想之旅。可以说,“为己之学”能让研究生少一点眼前利益的羁绊,多一点长远追求的筹划;少一点学术消费的重复,多一点推陈出新的创造,从而在学术耕耘中增长知识、提升素养,而学分、荣誉等的获得则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之事。

“为己之学”的论文写作门径在于通过研读范文习得论文结构,即在阅读范文时,不仅把握文章写了什么,而且洞察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并深究论文的形式结构与其内容结构的逻辑关联。“写了什么”是文章涉及的概念、命题与理论,“怎么写”是作者采用的思维方式与逻辑形式,而“为什么写”则是作者的价值立场与意义追求。因此,对于写了什么,借助通读、熟读就能掌握,但对于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则需通过再现或重演作者的写作过程来体验与感悟。从形式上看,论文大多由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与参考文献等构成;从内容上看,论文是由研究问题、新颖观点与分析论证等构成。就二者的关系而言,论文写作的形式结构是其内容结构的外在表征,而内容结构则是其形式结构的逻辑根据。因此,研究生研读范文,就需追问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与参考文献与研究问题、新颖观点及分析论证是什么关系,二者是怎样对应、契合的。在我看来,论文写作就是将内在的内容结构转化为外在的形式结构,即澄清研究问题,推敲题目;提炼新颖观点,写成摘要;展开分析论证,建构正文;并使内容结构与形式结构相互契合、相辅相成。

2.学会学术提问,孕育新颖观点

研究生的论文写作并不是家长里短的聊天,而是对问题的尝试性解答,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生能否提出一个学术问题,直接关系着论文写作的成败。之所以说提出一个学术问题而不是一般问题,是因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成为论文写作的问题。学术问题是指“现有的知识库存不能解决或解答的问题”[5],而不是由个体知识储备不足导致的认识困惑或实践矛盾。因此,要想提出学术问题,就需围绕拟研究的问题进行文献阅读,搞清楚已有成果对拟研究的问题进行过哪些探讨,提供了一些什么样的解释,这些解释还存在哪些不足或缺陷。当下,为了增强研究生论文写作的思想性,学界一直在倡导培育问题意识,这是有道理的,但研究生撰写论文时并不会承认自己的论文写作没有问题意识,因为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有论文写作的行为。实际上,研究生论文写作的思想是否贫困既取决于他们是否有问题意识,也受制于他们有怎样的问题意识。倘若研究生论文写作的问题意识只是试图回答已有明确答案的提问,那么这样的问题意识将是违规、无效的,正如《论怀特海的教育节奏思想》一文那样,怀特海的教育节奏思想即使有不同的阐释,也是有着明确的答案而无须深究的问题,倒是“有知识而无智慧”的教育现状,才是《论怀特海的教育节奏思想》要解决、阐述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生能否学会学术提问,才是论文写作能否生成思想的关键。

而一旦提出了一个学术问题,那么在这个问题的牵引下就需孕育对该问题的新颖观点。而新颖观念的孕育,则需摆脱已有成果所阐述观点的束缚,在搞清楚已有成果的研究视角和视域的基础上,学会转换视角和视域重新提问。若别人正向立论,你不妨逆向质疑,比如“热话题”中的“冷思考”就是逆向思维的结果;若别人从这个视角(比如教师之教)来谈某个问题,你不妨从另一个视角(比如学生之学)换位来论相同的问题。这种换位思维更加彰显了思维的灵活性。若别人是从某一理论(比如行为主义)出发谈某个问题,你不妨换一种理论(比如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等)重新审视该问题。而理论在揭示事物或现象的某种规律的同时,也为人们审视事物或现象提供了一种视域,一种新理论的出现,就意味着一种新的视阈。因此,研究生一旦转换视域,戴上不同的理论“眼镜”;那么相同的问题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景观,从而孕育出某种新颖观点。从过程上看,新颖观点的孕育大致要经过“‘进’—‘出’—‘进’”三个层次[6]。“进”即带着自己拟研究的主题,尽量搜集并阅读与拟研究主题相关的已有成果,做到“入乎其内”,探寻已有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或不透之处,并提出自己拟研究的问题。“出”即立足自己拟研究的问题,摆脱已有观点的束缚,做到“出乎其外”,转换视角和视域提出新颖的观点。“进”即“再进去”,用你搜集、掌握的材料来论证你的观点。

3.增强自省意识,倾心论文修改

自省意识是指针对自己所提出的新颖观点,要反复地进行推敲与论证,看一看是否还存在漏洞与缺陷。即使新颖观点能够成立,也要考虑到其前提性与适用性。不论是立论、反论,还是转论、综论,既要寻找已有观点的瑕疵,也要质疑自己言说的缺陷,清楚自己的言说是基于何种前提、何种背景、何种论据才提出的。有些研究生对于自己的论文常常自我感觉良好,缺乏自省意识,对于他人的批评性建议,往往采取拒斥的态度,不能悦纳、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其实,对于任何论文,只要抱着挑剔的眼光重新阅读,都能发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论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因此,面对别人对自己论文的批评,即使其批评有点苛求乃至误解,也需虚心接受、真诚悦纳。因为只有这样,研究生的论文写作才能更上一层楼,否则,就会自以为是,关闭学术成长的大门。从学理上说,这种自省意识不仅植根于对于两个相反相成的思想定律之自觉认识:一是任何思想在理性和逻辑的面前都没有免于被质疑、批判的豁免权,二是任何思想都应通过理性的逻辑论证来为自身辩护;而且根源于作为思想表达的论文写作归根到底是一种与已有研究成果、读者和自己反复对话的过程,因为“任何说者本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应答者,他不是首次打破宇宙沉默的第一个说话者······一个表述都是其他表述的组织起来的十分复杂的链条中的一个环节[7]。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思想表达的论文写作,作者就需增强反省意识,并在反省意识的驱动下,通过修改不断完善论文写作。

但是,论文修改并不比论文写作容易,常常是比论文写作更难。这不仅因为即使自省意识为论文修改提供了认识前提,但由于受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研究生常常难以发现自己写作中的缺陷,而且因为即使认识到写作中的缺陷或缺陷被别人指正出来,研究生自己却感到无能为力。其根源在于作为思想表达的论文写作并不单单是语言文字的书写与运用,而是问题澄清、观点提炼与结构搭建的和谐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说,当明知论文写作存在缺陷而不知如何修改时,最好从问题、观点、结构三要素入手,重新追问、反思论文写作到底要回答什么问题,对拟回答的问题有何基本观点,论文的结构是否合理等。倘若拟回答的问题不清楚,那么论文写作就难免成为无的放矢的“他言乱思”;倘若对拟回答的问题没有明确、新颖的观点,那么论文写作就难免成为资源浪费的“他言重思”;倘若论文的逻辑结构混乱,那么论文写作就难免陷于“我言迷思”之中而不能自拔。从操作上看,论文修改就是围绕着新颖观点进行增、删、调与建的过程。“增”即补充新材料、充实论证,“删”即去掉可有可无的内容,“调”即重整论文的结构,“建”即先立后破、推倒重来,基于问题重新谋篇布局。当然,论文修改的“增、删、调与建”不仅相互关联,而且要紧紧围绕着论文写作的问题、观点、结构三要素进行。至于论文写作的标点符号、遣词造句,则以准确、清晰与生动地呈现自己心中所要表达的意念、意义为准绳,秉承古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推敲精神,字斟句酌,从题目到标题、语句再到标点符号进行倾心修改,直到不能再修改为止。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02.

[2] 帕斯卡尔. 思想录[M]. 何兆武,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57-158.

[3] 马来平. 人文社科研究生学位论文中的逻辑问题——以科技哲学专业为例[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0):31-35.

[4] 季羡林. 朗润琐言[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48.

[5] 仇立平. 社会研究与问题意识[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1):70-75.

[6] 童庆炳,宋媛. 治学要讲究精神与方法——童庆炳先生与青年学者谈心[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48-156.

[7] 巴赫金. 巴赫金全集:第2[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149-150.

 

 

本文选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年第2期

                                                   本文作者:李润洲

 

网站声明:转载或引用本文,须注明本文出处,违者必究
教育部 | 国务院学位办 | 陕西省教育厅 | 陕西省招办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 学信网 | 就业网 | 图书馆 | 信息技术中心 | 校友网 | 校内机构

研究生院办公室:029-85319046  传真:029-85319046  电子邮箱: wyyjsb@xisu.edu.cn
西安市郭杜教育科技产业开发区文苑南路   邮编:710128
Copyright@2013-2016  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