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部门介绍   研招信息  教学培养  学位管理  学科建设  研工在线  办事指南  留言板 
站内搜索:
 
   
 
 政策制度 
 学科概况 
 学科动态 
 
  学科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科建设 > 学科动态 > 正文
“双一流”建设,两会透露哪些最新动向
2017/03/14      浏览:

 

日前,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教育改革发展”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在回答有关“双一流建设”的问题时,陈宝生表示,最近正在组建专家委员会,在专家委员会基础上,确定标准进行遴选,争取上半年完成这个程序,公布第一批建设学校和学科的名单。而在两会的教育话题中,“双一流”一直是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小编为大家梳理了两会上关于“双一流”的声音。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动态筛选

“双一流”是2015年以后,我们国家产生的新的词汇,简称为“双一流”。它的知晓面相当广,我注意了一下媒体反应,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界、局限于高校。

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总体方案。前不久,教育部等三部委下发了实施办法,到此为止,“双一流”建设的顶层设计、配套制度、工作方案、遴选标准、遴选机构、工作程序都具备了。这两年,关于“双一流”的报道很多,有的网站发布了所谓的“双一流”学校和学科名单。还有一种猜测,“双一流”大学和学科怎么遴选,于是采取了一些措施,包括刚才大家提到的挖人才、搞包装,想包装上市。

“双一流”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它的定性就是8个字“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标准是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的有机融合,它不是“985”“211”的翻版,也不是升级版,更不是山寨版。它是一个全新的计划,在“985”“211”基础上,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事业在新历史潮流下推向前进。

怎么避免“双一流”建设成为“211”和“985”工程建设的一个翻版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明确“双一流”的遴选范围。我今天明确地讲,“双一流”遴选范围中,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是平等的,都在这个范围之内,只要你认为有这个本事、条件,你就多一点自信。也就是说,我们同等对待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建不了一流大学,可以建一流学科。两类遴选,一类叫大学,一类叫学科。

二是公平竞争。不能跟过去一样,一个学校一个学校搞评估,最后确定谁上谁下。按照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标准,需要第三方评估,需要专家委员会评估。

我讲了四句话,叫作“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动态筛选”。所谓竞争优选,就是无论一流大学,还是一流学科,是竞争出来的。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就知道”。专家评选,就是组建专家委员会,这项工作我们正在做,最近几天会做完,专家委员会主要由一些战略专家组成,由他们根据标准进行评选,这是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就是专家评选之后拿出一流学科建设、一流大学建设的初步名单,由政府根据服务国家战略来比选确定。动态筛选,就是名单中的学校和学科是有周期的,不是终身制、固化的,一个周期完结的时候,如果不行,请让位。原来是终身制,只进不出。新办法是有进有退的,是动态的。我们最近正在组建专家委员会,在专家委员会基础上,确定标准进行遴选,争取上半年完成这个程序,公布第一批建设学校和学科的名单。

财政部教科文司司长赵路:“双一流”经费管理思路已确定

3月5日的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小组讨论会上,面对高校校长的“打探”,财政部教科文司司长赵路透露,高校“双一流”建设资金管理办法仍在制定过程中,具体什么内容还不便公开。

“今年三部门出台办法后,接下来就要遴选,确定‘双一流’名单,等等。接着,关于资金管理办法也会出台,具体什么内容还在走审批程序。”赵路说,但是,对于“双一流”资金管理办法的总原则已确定,“那就是简政放权,给高校更多的经费管理自主权。经费的分配,也将采用因素机制,不会集中到某一个项目上去”。

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是“育人”

一所大学应该有怎样的历史担当和时代担当

当前,中国正从一个世界大国走向世界强国,是否有一流的高等教育能够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可靠的、源源不断的“高精尖缺”人才?是否有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去研究真正的社会问题和科学问题?这是党和国家交给每一位教育者的重任。

去年年底,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了意义重大而深远的讲话。今年年初,《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出台。如何在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指引下,紧紧抓住思政工作这个根本,把握好“双一流”建设大方向至关重要。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首先要有中国主导的目标体系。办好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不能仅仅“对标”国际上的优秀学府,应针对“世界一流”的目标内涵及考核指标提出我们自己的内容。一是应高度重视和坚持中国特有的内涵;二是应积极创新中国的在世界有共识的内涵;三是应扩大在世界已有共识的内涵方面的中国影响。

其次,应创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在现有体系的基础上拓展学科前沿和架构。当前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背景可以为学科体系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一是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二是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目前,大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案例尚未进入教材、尚未上升成理论。学科建设内容很丰富,特别是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要有新的结构性安排。

 “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内容应是“育人”。建议加大对本科教育的投入,让“双一流”大学接收更多本科生,特别是让西部和农村贫困地区的孩子同样享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研究生培养则应更好地服务国家“高精尖缺”人才计划,主动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新兴产业和新业态提供高层次创新人才。

此外,思政教育应始终贯穿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应加大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政课程的建设,发动全社会的力量为高校培养人才提供资源。我们特别希望更多文艺团体走进校园,更多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敞开大门,接受更多师生前去锻炼,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高校思政工作的合力。

最后,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在复旦大学的办学实践中,我们深切体会到,现代高校治理必须突出抓好“三条线”,一是巩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条“中心线”,二是强化院系党的领导这条“中场线”,三是激活党支部工作创新这条“生命线”。并且做到“三线联动”,以此为基础,建立健全行政管理架构、学术治理架构以及校院两级管理架构,从而保证党的领导在学校工作中全面发挥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双一流”大学是为培养“将”才

张尧学认为,高等教育一定要建设一批好的大学、培养一批世界级的人才来领导整个民族,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够有自己的声音,能够参与制定国际规则。否则永远受制于人。“这些人才哪里来?还是要靠我们的大学培养出来。我国外交地位提升、人口平均寿命大量增加,没有高等教育人才的支持,能行吗?”

“三军易得,一将难求。”张尧学表示,“将”要靠我们国家自己来培养。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三部曲:一是向人家学,学到一定的程度;二是要齐头并进;三是超越,显示出自己的特色。人家没有的,我们也要有,我们有的人家可能没有。这个时候才真正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够有自己的声音,能够在世界上建立自己的体系,能够参与制定国际规则。不然的话,永远都会受制于人。

“虽然这些年,从海外学成归国的人才比比皆是,但他们还需要融入中国大地,在准确把握中国特色、搞清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如何完成这个任务,我认为一定要有一批好的大学,一批世界级的人才,来领导整个民族。”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葛剑平:建“双一流”,大学不能靠“雇佣军”

世界一流学科的基本保障,需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当前,有的高校为了‘达标’和跻身‘双一流’前列,不惜采取重金‘挖人’引进‘戴帽’人才。这导致正常的人才流动演变成为一场靠高薪组建‘雇佣军’的混战,对大学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近年来,各大高校都在大力发展一些重点学科和重点项目,急需一大批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及能力的科研教师参与其中,当前的“双一流”更是为“抢人大战”增加了热度。有的高校为了吸引高端人才不计成本,动辄开出近千万元住房补贴,上百万元年薪已成为平常事。学校还提供学科建设经费,配偶和子女可随调,在教学、科研、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中提供便利等条件,作为“引人”筹码。

上述现象导致的后果是,政府对高校的财政支出并没有这笔所谓的“高端人才”经费,学校只能东挪西拆地挤占正常的教育事业费,这给高校预算支出造成一笔不小的赤字和沉重负担。一旦经费出现短缺或者薪资增长缓慢,被引进的“雇佣军”又被出价更高的学校挖走。

从事着相同的工作,本校教师与引进人员的薪酬待遇却天差地别。长此以往,引进人员与本校教师差别待遇的‘灯下黑’问题,也将在教师队伍中产生负面影响,出现功利化、物质化、短期化的倾向,淡化教师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膨胀拜金主义的意识,身份认同也会从‘志愿军’向‘雇佣军’转变。这会导致正常的高校环境被扰乱,育人环境成为少数人的市场经济。问题虽表现在少数教师身上,却影响大局,不容小觑。

一流的教师,既要成为学问之师,以高深的学术造诣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也要成为品行之师,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立德树人的过程,也契合了“工匠精神”的实质,即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专注、严谨、坚忍、追求卓越的态度与爱岗敬业、淡泊名利、百折不挠的精神。

高校管理者也要放弃功利心、浮躁心、投机心,保持一颗平常心,秉承勤恳、执着的“工匠精神”,使师资建设真正成为一项有长远规划、有明确目标、有具体措施、有考核评估的系统工程。

如何避免千校一面

“在建设‘两个一流’的时候,应该更多地尊重规律,客观认识不同学校、学科的发展现状,合理评估与‘世界一流’的现实差距,理性分析投入与产出,保证宝贵的经费投入能够用在刀刃上。”

8日上午饶子和委员在教育联组会上发言时表示。饶子和说,目前国内的一些大学为了争取进入“双一流”,在新一轮竞争中不掉队,都纷纷行动起来,比如互挖人才、合并学校、增加学科、扩大体量等。“大家都在各想高招,增加自己学校的权重,争取搭上顺风车。”为此,他建议:“通过引入‘利益无关’的‘第三方评估’,客观、理性地分析差距,评估投入的方式和力度;同时,建议教育部有关部门将学科评估积累的宝贵经验,和‘第三方评估’有效结合。”饶子和说。

钟秉林认为,建设“双一流”关键是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首先,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明晰的办学目标,避免学校之间的盲目攀比、同质化发展;第二要有科学的治理结构,处理好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第三,要有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教育内在的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第四,要有非常精良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包括加强教师队伍、学术规范和管理队伍建设。

“双一流”大学≠综合院校

饶子和认为,重视“两个一流”的同时,还要对其他不那么“一流”、“顶尖”的大学给予关注。“我国有两三千所大学,体制不一、定位不同、体量和水平不一,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人才资源宝库。”

饶子和举例说,许多优秀人才并不是毕业于名校,比如马云等。“美国也有类似的情况,《华尔街日报》曾经有过一个统计,美国500家大公司的CEO只有10%毕业于常春藤名校。要充分发挥各个层次高等院校的优势,培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在资源分配方面,一定要避免严重倾斜以及随之而来的恶性循环。”

葛剑雄委员表示:“在建设‘双一流’过程中,还是要以发展一流学科为突破口。”他认为,“双一流”大学并不仅仅局限于综合性大学,单科性大学同样可以在某一学科争创一流。

饶子和在发言中指出,希望不要把高校和科研机构当做行政机构来看待和管理,尽量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办教育不能依靠‘运动式’的做法,有些东西不宜随意改变,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不少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了。要让教学和科研静下来,让学校能够安放一张安静的书桌,让实验室能够有一方安静的实验台。”饶子和呼吁。

 

来源:光明微教育

 

网站声明:转载或引用本文,须注明本文出处,违者必究
教育部 | 国务院学位办 | 陕西省教育厅 | 陕西省招办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 学信网 | 就业网 | 图书馆 | 信息技术中心 | 校友网 | 校内机构

研究生院办公室:029-85319046  传真:029-85319046  电子邮箱: wyyjsb@xisu.edu.cn
西安市郭杜教育科技产业开发区文苑南路   邮编:710128
Copyright@2013-2016  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