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部门介绍   研招信息  教学培养  学位管理  研工在线  办事指南  留言板 
站内搜索:
 
   
 
 规章制度 
 通知公告 
 新闻动态 
 同等学历 
 科研立项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位管理 > 新闻动态 > 正文
研究生院成功举办“文学翻译研究博士沙龙”
2019/01/07      浏览:

 

1月4日晚,“文学翻译研究博士沙龙”在我校外国语言文学博士科研基地顺利举行。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教授,香港知名作家郑贞女士,我校外国文学研究及翻译学研究博士生导师聂军、温玉霞、李琴等教授应邀参加。五十余名翻译学和文学研究方向的博士生、硕士生参加活动。本次研究生沙龙活动由我校博士生导师党争胜教授主持。与会嘉宾就文学基本特征、文学翻译的时代使命、译者模式、译者素养及文学翻译中若干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肖云儒教授结合陕西著名作家文学作品具体案例,指出文学作品的价值重在能够反映人类普遍具有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和时代精神,这类作品往往具有较强的可译性和传播接受性;但与此同时,此类作品中凸显民族文化特质的元素却存有一定的不可译性。另外,肖教授认为,文学翻译家应该具备作家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样才能让目标读者产生与原作读者相似的情感共鸣。郑贞女士结合自己所著文学作品在改编为影视作品的过程中所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翻译好似再度创作,在再度创作的过程中,译者虽可以根据目标读者需求对原作内容做合理改动,但应经常与原作者沟通,这样才能保证翻译作品真实反映原作精神内质。聂军教授结合自己对德语文学的研究和翻译实践,认为文学家就是语言艺术家,他们与所有艺术家一样,具有特殊的内心世界;其作品既反映人类普遍存在的真善美的思想,也反映本民族的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现实风貌,这些元素可以在目标读者群体中引发共鸣和求知的欲望。温玉霞教授结合自己相关研究,指出要做好文学翻译,译者必须首先具备文学评论的基本理论素养。缺乏相关素养,译者便无法深刻理解文学作品的精髓,也就不可能交出令读者满意的翻译作品。张生庭教授结合自己诗歌创作和自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作家创作灵活自如,但囿于中外文化差异,即便译者能深刻理解原文内涵,在翻译时也很难完全重现原文面貌和内涵。李琴教授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提出陕西文学作品中蕴含特色方言,而这些富含文化意义的语言很难在翻译中完全展现。对此问题,党争胜教授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提出,方言的翻译应该把握好一个度,要处理好整体语篇表达正统规范与局部语汇偏离正统规范的问题。

 

本次“文学翻译研究博士沙龙”主题鲜明,各位专家从不同视角发表了独到见解,思想火花迸发,整场论坛气氛热烈,在场博士生积极发言,踊跃提问,嘉宾耐心回答,引起了与会人员的极大情趣与深入思考。

 

网站声明:转载或引用本文,须注明本文出处,违者必究
教育部 | 国务院学位办 | 陕西省教育厅 | 陕西省招办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 学信网 | 就业网 | 图书馆 | 信息技术中心 | 校友网 | 校内机构

研究生院办公室:029-85319046  传真:029-85319046  电子邮箱: wyyjsb@xisu.edu.cn
西安市郭杜教育科技产业开发区文苑南路   邮编:710128
Copyright@2013-2016  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