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部门介绍   研招信息  教学培养  学位管理  学科建设  研工之家  办事指南  留言板 
站内搜索:
 
  快速导航  
 
研究生导师
规章制度
院长信箱
 
  他山之石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五大理念”在引领研究生教育“双一流”建设中的作用
2017/01/23      浏览:

摘要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对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研究生教育在高校“双一流”建设中起着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要推进“双一流”建设,需要充分理解“五大理念”的内涵,把握研究生教育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将“五大理念”深化到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中,优化学科生态群布局,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加强高校与政府、社会、企业的共建共享。

作者简介

高平发,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副研究员,青岛266580;龚文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网络及教育技术中心工程师,青岛266580。

2015年11月5日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双一流”),明确提出建设“双一流”的战略布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核心发展理念(以下简称“五大理念”)对高等学校的“双一流”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五大理念”与“双一流”建设的意义

1.“五大理念”对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义

“五大理念”是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的思想指南,也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航标。对高校“双一流”建设而言,每所高校都存在着办学目标再定位,特色再凝练,资源再整合,动力再激活,实效再提升等问题,高校要以“五大理念”为统领,紧紧围绕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目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做践行“五大理念”的行动派。①用创新发展理念引领教育创新,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管理服务等机制创新,推动学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②用协调发展理念优化结构布局,推进教学和科研的融合,形成有机协调、相互促进、整体快速跃升的新局面;③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教育风尚,营造团结、和谐、稳定的绿色人文环境,形成注重质量、特色、内涵的绿色发展模式;④用开放发展理念拓展办学空间,树立开放的办学观、开放的人才观、开放的科研观和开放的教学观,形成高校开放发展大格局;⑤用共享理念引领事业共建,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共享办学经验,共同进步,培养更多创新人才,实现共建共享共赢。

2.高校“双一流”建设对高等教育的意义

 “双一流”建设指的是国家要在新形势下,站在新的战略高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世界一流学科,主要是指在世界学科排名靠前、科研实力显著、能培育高素质人才、具备较好的学术声誉和较高学术研究水平。世界一流大学,主要指在世界上拥有雄厚的文化教育实力、享有极高的世界声誉、排名位于世界前列的大学。

“双一流”建设具备深刻内涵,对高等教育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双一流”建设肩负着为培育国家顶尖创新科技人才的重要任务,也是我国实现国家强盛和伟大“中国梦”的必要保证。高等教育的发展支撑国家的发展,国家的强大主要靠的是人才。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要有一流的大学、一流的学科,这样才能聚集学术大师,吸引优秀的人才。只有拥有相当数量的世界一流大学,中国才能拥有自己的高端人才储备,为国力的综合提升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提供基本保证。可以说“双一流”建设是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新任务和新契机,是新形势下教育强国的重要战略。

3.研究生教育对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意义

研究生教育是培育高素质人才和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重要渠道,是构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基础。有学者通过对世界一流大学的分析,总结出世界一流大学的十大特征,其中重要的特征就是具有世界领先的学术成就和卓越的科研人才。研究生教育是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最佳结合点,领先的学术成就体现在产出大量原创性的、重大的研究成果。根据上海交通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的统计显示,目前世界百强大学每年校均发表的被各学科的科学引文索引及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论文在4200篇以上,每五年在全球顶尖期刊《自然》和《科学》上发表近60篇论文,占全球大学发表论文的75%;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占到大学获奖的94%。卓越的人才培养主要体现在研究生教育方面,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均有比重大、水平高、精英辈出的特征。从世界百强大学中,研究生的人数普遍都比本科生多,哈佛大学在校本科生6700人,研究生14500人,研究生的比例约占70%,世界一流大学在各类拔尖人才培养上具有绝对优势。1981~2012年期间,世界百强大学共培养出5000余位高被引科学家,占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的近2/3。研究生教育需要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条件和浓厚的学术氛围,这会促进高校追求卓越,进而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培养一流的人才。另一方面,研究生在科学前沿开展科学研究,长期深入的研究有利于在科学前沿的突破,形成重大的科研成果,产生新的学科知识体系。

二、研究生教育在“双一流”建设中的作用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集中体现。德国在19世纪初通过创立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现代研究生教育模式,成为世界科技中心。美国在20世纪创立了更加强调应用科学研究的现代研究生院制度,使其得以超越欧洲成为世界的科技、经济中心。当今世界科技高速发展,创新战略位置日益突出,作用日益深远,人才成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元素,为此世界各国将负责培育高端人才的研究生教育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研究生教育成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渠道,可以说,谁拥有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形成优势。

1.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是“双一流”建设中培养拔尖人才的快车道

研究生教育是大学人才培养水平的主要标志。没有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大学就很难发挥四个方面的核心职能:缺乏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将难以培育高水平的研究生;没有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难以开展高端、尖端、顶端的一流科研项目,难以开展高质量有影响力的科学研究;没有优质的研究生教育资源,难以提供高水平的社会服务能力;缺乏深厚的研究生教育内涵,难以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刘延东同志在201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32次会议上强调,“十三五”期间,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要取得新突破,就必须把建设一流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放在重要位置。可以说,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是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共同特征。研究生教育因为较好地融合教育和科技,是引进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渠道,研究生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研究生教育是建设“双一流”,培养拔尖人才的快车道,一流的研究生教育能够快速提升“双一流”建设的水平。

2.高水平研究生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打造一流导师队伍、构建一流学科、凝聚一流研究成果的使命与任务,在“双一流”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生教育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重要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研究生及其导师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学科和学校的研究水平,复旦大学杨福家院士曾提到研究生素质与学校密切关联,甚至还指出博士生的科研水平与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所大学的科研水平与学术能力。研究生教育面向学科研究的高端、尖端和顶端,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能促进学校研究水平向更高层次迈进。研究生是科学研究的生力军,是学校高水平研究团队和师资的后备军,是学校持续和健康发展的保障,是学校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学科交叉融合的新的增长点。因此,加强研究生教育能够快速带动“双一流”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具有重要的作用。

3.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是“双一流”建设中师资队伍的坚强后盾

研究生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任,也是支撑高等学校创建一流大学的核心力量。在一流大学的建设中,师资队伍是关键,师资队伍建设是重点。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第一的哈佛大学在2014年底,在校全体教师约2400人,学校拥有美国国家科学院(NAS)、美国国家工程院(NAE)、美国国家医学院(IOM)三院院士300余人,其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及国家医学院院士居于全美首位。排名第二的斯坦福大学的教师中,61%的人取得终身教授资格。现任教师中有20位诺贝尔奖得主、163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01位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87位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为培养出合格的研究生,研究生导师和其他教师自身除了要有很高的业务素质,同时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提高学术洞察力和判断力,还需要与学生一起共同研究工作,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研究生的过程就是导师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优秀的学生一般都会选择能引领自己攀登学术研究高峰的学术大师和著名教授作为导师,把导师作为自己的楷模,继承学术大师身上的优秀品格。据清华大学2015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2015年清华大学共毕业724位博士研究生,签约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占47.1%,从事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占50.6%。知名教授往往会把最优秀的学生吸收到自己的研究团队,形成学术梯度,所培养出的优秀学生又能及时补充到师资队伍中去,高校毕业的博士生对高校师资队伍提供了优秀的人才支持。

4.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催化剂

学科发展水平是一所大学在国内外地位和水平的主要标志。学科是科研和产出创新成果的平台,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研究生教育对学科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研究生教育促进学科环境的改善。在研究生教育中,要求学科形成稳定、特色、优势明显的研究方向,这就要求学科要有优秀的教授团队和良好的培养条件,具有先进的设备和仪器,指导研究生开展前沿性课题研究。其次,研究生的思想活跃,创造力强,其论文选题和科学研究能开拓学科的研究方向,促进学科的发展,使学科前沿不断拓展,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发现新的学科生长点,由此便可形成新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从而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从世界上一流学科的特征来看,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研究生教育规模大、层次高、质量好。如哈佛大学的商业管理、政治学、化学等;牛津大学的政治经济学、古典文学、数学,剑桥大学的物理学等.加州理工学院在短短的几十年就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独立学院发展成为世界名校,主要靠两个学科:一个是以密里根教授为代表的实验物理学;另一个是以冯·卡门教授为代表的航空技术学科。总之,研究生教育不仅促进学科物质条件的改善,还推动学科软条件的完善,推进学科的不断发展。

   三、“五大理念”引领研究生教育改革,推进“双一流”建设

高校要用创新发展理念引领研究生教育创新,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管理服务等机制创新,推动研究生教育创新;要用协调发展理念优化布局结构,统筹协调大学的核心职能,推进基础学科、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协调发展,推进教学和科研的融合,形成有机协调、相互促进、整体快速跃升的新局面;要用绿色发展理念培植学术研究文化,营造团结、和谐、稳定的绿色人文环境,形成注重质量、特色、内涵的绿色发展模式;要用开放理念拓展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视野,构建开放的办学观、开放的人才观、开放的科研观和开放的教学观,形成高校开放发展大格局;要用共享理念引领研究生教育事业共建,在守望相助中共享办学经验,达到共建共享共赢。

1.用创新发展理念引领研究生教育创新

研究生教育创新的目的就是要建立充满活力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一流的教学平台、学术体系和知识体系,培育出一流的学术研究成果和一流的人才。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是第一位,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要贯彻创新发展的理念,高校既要根据自身实际、学科优势和资源条件,努力挖掘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特色,突出“学科创新”和“教育创新”,搞好顶层设计,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搭建研究生教育创新成长平台;以推进制度改革和深化内涵建设为抓手,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构建和完善研究生教育创新体制和机制,将树立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能力作为研究生教育工作特别是博士生教育的核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育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使命,为培养一流高素质人才,需要加强三个方面建设:①注重学术研究创新素质培养;②加大创新研究考核力度;③加强对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重点培养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原始创新能力,鼓励其提出独创性见解,以提升其开辟新领域的胆识和能力,让研究和创新贯穿于研究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要真正突出研究生教育“创新”这个核心竞争力,切实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更好地为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高素质人才、知识和技术支撑。

2.用协调发展理念融合学科交叉式布局

学科建设是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龙头,也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是互相促进的,没有好的、一流的学科,既无法吸引好的生源,也无法使研究生教育保持可持续发展。同样,一所高校研究生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校的学科水平和学术水平,没有研究生质量的提升就不可能有学校学科的发展。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落脚点是学科群和学位授权点的建设上,而且不是落在单一的学科和学位授权点建设上,要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的思路,确定特色鲜明的学科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体系和专业设置。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发挥学科平台的载体作用,使重点建设的学科成为培育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的平台。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就要尊重学科发展规律,加强重点学科、特色学科、通用学科、前沿学科融合,深化交叉学科和交叉研究分支的学位授权点纵向深入和横向关联。

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改革有针对性的更有效的发展路径,重点建设一批学科,稳定保持一批学科,整合一批学科,做好学科方向的凝练与学科的交叉融合布局,强化学科建设项目的绩效评估,依托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驱动一流学科建设,将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到世界一流水平,切实发挥学科建设在高端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就石油石化特色型行业高校“双一流”建设来说,就要以国家能源战略需求为导向,加大对特色学科的支持力度,加强交叉学科内涵建设的协调与融合,确保交叉式学术资源扶优、扶强与共用、共享的统一,重点以高端、尖端、精品特色学科群和学位授权点为驱动学科来交叉、渗透,与其他学科相互支撑,助推协同发展。

3.用绿色发展理念培植可持续的学术研究文化

“双一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耐得住寂寞,要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培植可持续的学术研究文化。科学研究与创新需要积累,需要长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的系统投入,要坚持绿色发展,就要摒弃急功近利和心浮气躁的短期行为,代之以心平气和、厚积薄发的发展理念。在绿色的教育教学生态中,构建由高校、院系、学科、导师、研究生等元素组成的学术研究文化生态圈,无论是研究生导师、研究生还是管理人员,他们的教学、科研、学习、工作等都能得到令人总体满意的保障,师生的心情是舒畅的、积极的、愉悦的。他们既有良性竞争,又有真诚合作,还有相互尊重。

要建立这样的生态,需要从领导、制度和文化三个方面着手。①在领导方面要切实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科学与知识发展规律以及人才成长规律,按规律办学,以绿色理念挖掘学校教学改革事业核心驱动力,按规律育人,突出质量、内涵和特色,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②在制度上,要以人为本,在注重管理的科学化、有序化的同时,以导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导师和学生的人格,尊重导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关心每一位导师和学生的情感,关心每一位导师和学生的存在和价值。③要形成绿色发展文化,将“绿色发展文化”作为加快创建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文化内涵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大学内在精神与特色文化的自信心,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态文化。对于大学而言,绿色发展就是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富有自身特质的文化建设,不仅要拥有一流的学科和专业,更要做到专业和人文相辅相成,特别是要培植健康向上的文化理念,让研究生教育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4.以开放发展理念助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

国际化的研究生教育不仅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内外世界一流大学的突出特征。一流的大学,必然是国际化程度高、研究生教育高度发达,且将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端、尖端、精端的创新人才培育途径。研究生教育作为社会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来源,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必须将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置于全球的背景中,用“拿来主义”的主动思维,借鉴国内外优秀教育理念和先进的科技成果,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形成竞争优势。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主要包括生源的国际化、师资的国际化与培养方式的国际化。

①观念创新,将研究生教育放在世界的范围内去竞争与合作,而不是仅仅将眼光放在国内。②进行模式创新,要从培养能处理相关领域国际事务的知识和能力的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出发,从招生、培养、德育和科学素养等方面进行模式创新,以适应未来国际经济、科技激烈竞争的需要。③进行机制创新,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建立开放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借鉴国际一流学科的经验,实行学科评估的国际化,在专业鉴定、资格认证等方面进行国际互认;扩大研究生的交流和合作办学,按照“一流学校、一流专业、一流导师”的要求选派优秀的研究生到国外进行合作培养,加大师生交流力度,形成有利于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良好氛围,努力使我国研究生教育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融入社会方面,高校与社会的联系仍有很大空间,尤其是当前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期,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做,高校应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融入经济社会建设当中,融入百姓生活当中,在更好地服务社会中实现自身更大的价值。

5.用共享发展理念深化研究生教育共建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所涵盖的人才、文化、艺术、科技、资源价值要素是一整条核心价值链,由其蕴含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科技价值等元素组成。要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离不开政府、社会、企业、兄弟院校、校友等方方面面的协同合作。用共享发展理念深化大学与社会的文化、艺术、科技、资源的共建共享,才能够更快更好地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要深化共建共享共赢,用共享发展深化研究生教育合作与交流,与校外企业、地方构建研究生培养基地,加强研究型团队建设,提升研究生教育的品牌影响力,同时加强与高水平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合作与交流,以学术合作、项目共建、师生互访、联合培养等多维度的学术交流活动强化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之间的研究生教育协同创新。要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合作与交流,就要深化研究生教育与社会在文化、艺术、科技及资源等多维度的深入合作,以共享发展理念深化各项合作,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方法,有效凝聚更多的专业力量,发挥“1+1>2”的聚变效应,最终达到各项研究合作成果的共享与共赢。高校要深化共享发展的理念,通过多方参与、多元合作参与共建才能凝人心聚人气,助力研究生教育水平达到世界一流,同时,也只有通过共享才能够最大限度服务于国家,造福于社会。

选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年第12期

 

网站声明:转载或引用本文,须注明本文出处,违者必究
教育部 | 国务院学位办 | 陕西省教育厅 | 陕西省招办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 学信网 | 就业网 | 图书馆 | 信息技术中心 | 校友网 | 校内机构

研究生院办公室:029-85319046  传真:029-85319046  电子邮箱: wyyjsb@xisu.edu.cn
西安市郭杜教育科技产业开发区文苑南路   邮编:710128
Copyright@2013-2016  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